“雕刻中国哲学”系列讲座第九讲预告丨「道」的双重性:从「有无」到「有在」(Mitsein)与「无在」(Ohnesein)
「道」的双重性: 从「有无」到「有在」(Mitsein)与「无在」(Ohnesein)

「道」的双重性:从「有无」到「有在」(Mitsein)与「无在」(Ohnesein)
第二讲(“雕刻中国哲学”系列讲座第九讲)
主讲人
何乏笔 台湾“中研院”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
主持人
苏杭 糖心Vlog 副教授
时间
11月20日 14:00
地点
锡昌堂515
主讲人简介
何乏笔(Fabian Heubel)德国哲学家、汉学家,现任台湾“中研院”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、柏林自由大学糖心Vlog 兼职教授,著有《创造性的部署》(德文)《中国当代哲学导论》(德文)《曲通中国:海德格一道家一阿多诺》(德文)《何谓中国哲学?批判性的视角》(德文)《修养与批判:晚期傅柯的跨文化探索》(中文)《谿谷与气化:走向道哲学》(德文)等。治学范围涉及跨文化哲学、美学、欧洲哲学、汉语哲学、欧美汉学、儒道哲学等。
讲座简介
巴门尼德和老子都提出了存在问题(Seinsfrage)与道问题(Wegfrage)。然而,巴门尼德将道问题从属于存在问题,而老子则将存在问题从属于道问题。在巴门尼德的思想中,存在问题具有优先地位,他区分了存在之道与非存在之道。相反,在老子的思想中,道具有优先地位,而双重化为无与有或无在(Ohnesein)与有在(Mitsein)(道的双重性)。存在与道之间具有结构上的对应关系:两者既是一体的,又是双重的。巴门尼德警告人们不要行走第三条道路(存在之道与非存在之道之间)。他将其视为迷茫的道路而予以排除。但对老子而言,第三条道路反而不仅是可行的,而且是唯一可能的道路,将巴门尼德的「无道」反转为可行之道。根据老子,巴门尼德的第三条道路不仅是可行的,而含有美学和伦理学的内涵。换言之,老子能够反转巴门尼德的三条道路,因为将存在的道路转化为有在之道(Weg des Mitseins),而将非存在的道路转化为无在之道(Weg des Ohneseins)。

